8年前成功重组吉林明城钢铁厂,8年后重组通钢集团失败。一胜一败暴露各方利益冲突问题。
■ 核心提示
吉林通钢事件,使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引起全国关注。
这家民营钢铁企业征战东北8年,以9784万收购一家破产钢铁厂起步,4年间便打造成净资产为11亿的钢铁企业,用此股权作价重组通钢,并拿下36%的股份,两年后,这项权益变成了近30亿。
但在2008年,建龙与原通钢矛盾加剧,因公司亏损其投资也渐变为零。
在由分立到控股的折返中,建龙派驻的总经理遭群殴致死,这起突发事件让建龙折翼于吉林。
今年8月5日,吉林省宣布对通钢集团领导层进行调整。
通报称,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,建议免去安凤成董事长职务,提名通化副市长巩爱平为董事长人选。次日,通钢董事会上,巩爱平获选董事长。
7月22日,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控股通钢方案时,安凤成及另3名董事反对。2天后,建龙集团派驻的总经理陈国君被殴致死,随之,两钢铁集团之间的并购引发全国关注。
至此,建龙集团进军东北钢铁业已逾8年。
张志祥 北上吉林
2001年3月,吉林市国资委副主任带队到河北,力邀建龙重组明钢。张志祥踏入东北
明城钢铁厂是建龙集团在吉林并购的第一家钢铁厂。
8月3日,吉林省吉林市明城镇,通钢吉林钢铁有限公司,大门前“通钢”二字甚是醒目。
这家现属通钢集团的钢铁公司原属建龙集团。
“假如没有建龙收购,我们早喝西北风了。”一位刚下班的员工说,他是以前明城钢铁厂的老员工,历经了该厂破产的全过程。
1996年,时值国家提出关闭小钢铁,明城钢铁厂两座55立方米高炉淘汰,仅留一座150立方米高炉。到1999年,因经营和资金问题,厂子停产。
2001年2月15日,在工资被拖欠30个月之后,750名职工围困吉林省政府一天一夜,并提出集体进京上访。
一个月后的3月17日,由吉林市国资委副主任带队到河北建龙考察、洽谈,以招商引资名义力邀建龙重组明钢,并于次日签订重组框架协议。
就这样,张志祥开始“被动”的踏入东北。
2001年5月,张志祥与周宝林、卢新生、刁小林成立吉林建龙,注册资本1000万元。其中张志祥持股60%。
之后,吉林建龙、明城钢铁、吉林市国资委签署合同,先由吉林建龙租赁明城钢铁的部分资产经营,待明钢的破产程序结束后再行收购。
“很多职工抵制。”刘明秀,2002年从明钢退休。他在8月3日接受采访时说,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,以为政府把厂卖掉,职工们全被甩掉,老无所依,很多人聚集抗议。
刘明秀回忆的一个细节是,建龙进驻明钢后,一些职工到厂区俱乐部聚集,要求清欠工资。
“第二天建龙就把钱发了。”刘明秀说,当年5月份,建龙替明钢偿还了拖欠工资,共清偿内欠1000万元,“人心迅速安定”。
另一方面,吉林市国资委工作人员说,建龙提出的重组方案第一次并没有获职代会通过,当时的国资委副主任以老厂长的身份分别找职工骨干做工作,连劝带训,并且让职工代表到河北建龙考察,才使得重组方案获得第二次职代会通过。
2001年8月15日,明钢破产案在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,次年5月,法院下达案件终结裁定。
之后,建龙以9784.29万元收购明钢全部资产。
收购破产企业与“掘金”
明城钢铁老员工感慨,建龙用了一年半让明钢生产能力达百万吨,这让大家都惊叹
“民营企业管理严格,一个螺丝钉都不会浪费。” 刘明秀等明钢老员工如是总结建龙管理后的变化。
2001年4月24日,建龙在正式签订合同的前6天进驻企业,一个月内即启动生产。并在2001年投入1.8亿元进行技术改造,6个月即达到60万吨生产能力。
上述工作人员称,在明钢150立方米高炉刚点火时,有人告到国家,说小钢铁污染环境,有关高层领导也有异议。但是当仅1年半时间,明钢达到100万吨生产能力时,大家都惊叹了。
吉林市经贸委总结为,作为国有企业发展32年才做到8万吨生产能力,销售收入不过3千万-4千万元,而一个民营企业仅不到两年时间就做到100万吨生产能力,销售收入达十亿元。
据介绍,吉林建龙收购明钢后共投资了8亿元进行改造。包括大量技改,投产冷轧、热轧、窄带钢项目,一年多即发展成综合性钢企。
一组数据显示,到2004年,吉林建龙已有职工2700余人,年产窄带钢103万吨,实现销售收入29.06亿元,利润3.69亿元,缴税1.79亿元。企业总资产25.09亿元,净资产7.8亿元。
而在改制之前,明钢职工为1864人,年产生铁8万吨,账面总资产2.48亿元,内欠5308万元,总负债3.6585亿元,资产负债率149.4%,实际评估的总资产为6552万元(土地使用权价值1963万元),彼时企业已严重资不抵债。
去年下半年,在钢铁业遭遇整体下滑的情况下,原明钢钢铁并未停产,员工工资下滑100元左右;而相距200公里外的通钢股份,则大面积停产,多数工人仅有300元最低保障。
张志祥的这一收购,也让他在东北赚取了第一桶金。
早在2002年2月,张志祥将所持吉林建龙25%的股权转让给了唐山建龙;另35%的股权转让给了河北忠祥实业,周宝林、卢新生、刁小林也分别将所持有的共计40%的股权转让给唐山建龙。股权转让后,吉林建龙由唐山建龙控股,共持有65%的股权。
同时,两股东完成了对吉林建龙的增资扩股,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资到1.5亿,两公司分别按股权比例以现金认缴。
2003年5月,唐山建龙将所持58.5%的股权转让给浙江建龙,河北忠祥将其所持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浙江建龙。此次股权转让后,浙江建龙拥有吉林建龙90%股权。
如今,该钢铁厂已达到300万吨产量,目前已在明城镇征地,将继续扩大公司规模。
被“挪移”的重组
2005年,建龙原意重组吉林冶金,后在省国资委协调下重组通钢,通钢原为吉林冶金子公司
张志祥此番曲线收购救活明钢,也引起吉林省政府的重视,为张联姻通钢打下基础。
吉林市国资委一位官员解释,“大家都对民企建龙认可了,再谈就畅通得多。”
2004年下半年,从苏州市委书记调任吉林省省长的王珉,提出全省816家国有企业整体改制计划,其中就有通钢。
建龙集团作为有实力钢铁民营企业,并有成功改制明钢的经验,其成为吉林省国资委的重点引进对象。
“当时我们更希望能重组吉林炭素。”8月7日,建龙集团行政部部长赵忻介绍,2005年,他们受到吉林省国资委邀请参与该省国企改制,建龙意向参股上游企业吉林炭素50%股份。
而据《经济观察报》2005年1月报道,2004年12月30日,吉林省冶金国有控股公司与建龙钢铁签署《吉林省冶金控股公司部分净资产重组转让框架协议》,双方将以各占50%的股权比例组建新的公司。
一个背景是,吉林冶金是该省2000年1月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,总资产107亿元。旗下包括全国最大的炭素企业———吉林炭素;全国第二大镍金属企业———吉林镍业;吉林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———吉林省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以及吉林铁合金集团等13家企业,多家为上市公司。
“但是吉林省希望我们重组通钢。”赵忻介绍,建龙开始考虑到的是通钢为老国企,内部矛盾复杂。
在未能吃下吉林冶金之后,建龙提出了重组通钢的“条件”———由建龙控股。
事实上,通钢原为吉林冶金的下属子公司,于2004年11月23日,变更为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,吉林冶金转出股权,调整后,吉林省国资委持股82.84%,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17.16%的股权。
但建龙的方案并未获得吉林省国资委的同意,省国资委的考虑是,一方面,开始就由民企控股,可能会引起职工的强烈反对;另外吉林省国资委也不愿失去控股地位,以保证今后通钢国资增值。
“我们对重组通钢也很积极。”这位建龙高管说,通过参股通钢,可以扩大建龙的产量规模,并且看中国企重组能带来政策上的优势。
2005年12月27日,浙江建龙以持有吉林建龙的全部股权,作价出资人民币14.0458亿元,参与通化钢铁集团的重组。
根据当年的评估资料显示,以2005年9月30日为基准日,吉林建龙经评估,流动资产账面值为20.05亿元,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10.82亿元,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8.45亿元,在建工程账面值为6868万元,无形资产账面值为4750万元。净资产账面值为11.69亿元。
通钢集团的评估结果,净资产为28.36亿元。
重组完成后,建龙持有通钢集团36.19%的股权,华融资产持有14.60%,省国资委持有46.64%,通钢2002年到2004年度的经营管理者持有2.57%。
吉林建龙作为通钢的全资子公司,于2006年更名为通钢集团吉林钢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吉林钢铁),但保留了建龙集团的法人地位,公司利润以及负债纳入通钢集团按股权分配。
管理分歧和权益缩水
建龙集团认为,通钢股份管理存在问题,其例证是通钢在2008年制造成本全国排名倒数
新通钢重组完成后,控制权仍在吉林省国资委这边。
当时管理层架构为:安凤成任董事长,张志祥任通钢副董事长。首届董事会董事除安、张两人外,还包括赵春辉、孙玉斌、崔杰、陈国君、常镇有。建龙只有张志祥、陈国君二人。
通钢股份作为通钢集团的主体,董事长、总经理均为孙玉斌,6名董事中只有陈国君为建龙派驻。
8月7日,建龙集团一位要求匿名的高管称,通钢集团董事会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,但是两委主任都由通钢的人担任。
这位人士说,从建龙与通钢合作的3年零两个月来看,2006年和2007年,通钢集团总体盈利,主要盈利的三个子公司是通钢股份、吉林钢铁(原吉林建龙)、通钢矿业。
但是作为年产400万吨的通钢股份,利润尚不如吉林钢铁。
该位高管认为,2008年下半年,通钢集团出现亏损,也不是全行业问题,而是产业结构不科学导致。
由此,建龙集团认为是通钢股份在管理上存在问题,其例证是通钢股份在2008年制造成本全国排名倒数。
但通钢的高管并不认为是管理有问题,双方出现分歧。建龙拟安排集团高管李明东到通钢集团任董事遭拒。
随后,建龙就从产业布局上调整,从而将重心由通化往吉林市转。这实际也进一步加重了双方的矛盾。
有通钢的管理层指责,建龙在掏空通钢,把产业往吉林市转型。他们指责的一个重要项目,就是吉林钢铁优特钢项目,这个项目总投资65亿—70亿元,主要通过通钢集团担保贷款。
其后,通钢集团也在通钢股份启动了一个100万吨冷轧项目,投资22.6亿元。目前,两项目均未投产。
事实上,两大项目给通钢资金链带来很大压力。
2002年,通钢的总资产为427822万元,负债245898万元,资产负债率57.48%;2004年的总资产是774950万元,负债511164万元,资产负债率65.96%。
2007年底,通钢的总资产是267亿元,负债是186亿元,负债接近70%。照此计算,建龙对应的所有者权益约为29.31亿。
到2008年,尽管年度相关财务数据还没有交上来,但初步估算的负债率接近90%,这也让通钢很难运转。
另一个事实是,在建龙和通钢合作的三年零二个月中,未曾进行分红。
通钢集团2006年一份股东大会文件显示,该年底可供分配利润为6.34亿元,但为支持公司发展,不向股东分配利润。分立还是控股?
建龙一高层称,因通钢连续亏损,建龙意欲脱离通钢,退守吉林钢铁“单干”
在所有者权益迅速缩水,也不能获得利润分配的情况下,建龙从去年底提出:要么控股,要么全身退出。
当时建龙告诉其他股东的理由是,通钢资产负债率太高,效益差。
“如果这样下去,没有多久,建龙投入的净资产也没了。”8月7日,建龙集团一位高层在北京受访时说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通钢集团已经开始严重亏损,并且以每个月近5亿元持续亏损,从负债率来看,净资产快接近于零。
上述人士说,考虑到吉林钢铁属盈利企业,盈利的资金还可维持新上的吉林钢铁优特钢项目,建龙意欲脱离通钢,退守到吉林钢铁单干。
吉林钢铁员工称,在该公司内,一直保留着引进的台湾中钢管理模式,效率高,成本低,所以效益也好。
按照建龙方面的说法,因为吉林钢铁是建龙独立法人经营,相对通钢股份比较单纯,自己的管理模式能得以顺利推广。
今年年初,建龙提出股权分立;吉林省国资委的条件是,必须找到下一个战略伙伴,建龙才能退出通钢。
建龙的分立方案是:一、吉林钢铁独立出来;二,由建龙控股通钢矿业;三是建龙将吉林钢铁优特钢项目收归旗下。
最后一点发生了根本性分歧,原因是,该项目由通钢集团提供了大量贷款或担保,资产清算很困难,通钢现高管强烈反对。
与此同时,吉林省国资委也开始频繁接触宝钢、鞍钢等国内一些大型钢铁公司。
2009年3月,在各项资产尚未清算评估清楚的情况下,建龙宣布与通钢分立。
但此遭到通钢人的质疑,他们认为,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,建龙眼看势头不好立马采取股权分立,其实是撤资行为。
对此,建龙解释为,在通钢集团巨亏的情况下,由他们带走优质的吉林钢铁和矿山。到时若通钢破产,他们可以用这两个盈利的企业弥补,并且继续投资吉林钢铁精品钢项目,还能使整个吉林省的钢铁业存活下来,并实现年产千万吨钢目标。
建龙的这些设想也仅仅停留在桌面上。吉林省国资委工作组的官员介绍,股权分立一事,并没有办理工商变更。
被转嫁的员工矛盾
改制中,通钢员工矛盾积累已深,2005年建龙参与重组后,职工的怒火烧向建龙
另一方面,建龙重组之前,在通钢这个老国企内部,职工矛盾便已积蓄。
张志祥收购明城钢铁的同年,通钢也已开始重组。
2001年,华融资产以债转股的方式成为通钢股东,重组的通钢总资产55个亿,剥离了包括行政、房产在内的物业公司、学院、医院等部门和单位。
按当时的改制,原通钢公司进入新的公司是32069人,其中管理人员2776人。分立物业公司分流500人,职工医院458人,基础教育单位683人。
其中,学校包括三所中学、3所小学和两所幼儿园。这在当时,引起很大矛盾,通钢也开始成为吉林省上访大户。
上述矛盾还未解决,便到了2005年的改制。
该年,另17所自办学校和6个公安管理机构全部交付地方政府,另34户通钢所属的辅业单位全部完成改制。
同年,通钢对集团公司机构和人员再度瘦身。管理部门由34个整合为18个,剥离冗余人员16000人。
但是,这些被剥离人员的“大锅饭”观念并未改变。
今年7月29日,被剥离出去的通钢体育馆负责人说,之前属于通钢时,体育馆的水、电、暖气都是统一供应,他们只负责收钱。2005年开始自负盈亏后,效益远不如以前,工资也不断下降。
像通钢体育馆这样的实业,还有十多家。
最开始,职工的矛盾指向的是企业的高管,但重组后,职工将怒火指向了建龙。
建龙集团行政部部长赵忻说,重组前的两年,并没有听说工人对建龙有很大的抵触情绪,而是到了2008年下半年,工人们开始对建龙怨恨。
当时,通钢股份6个高炉相继停产,整个冬天没有暖气供应,工人们多数只拿300元左右最低补助。
赵忻认为,建龙进入通钢前,通钢所有工人的身份都转变了,下岗职工和内退养老保险并不该由建龙来管。“若让建龙负责给他们发薪,也不是问题,只要入股协议中有约定,对于建龙来说,只是多拿点现金,多增加一些股权比例。”
建龙方面解释,他们一直提议涨工资,但是因为薪酬委员会归通钢董事长安凤成负责,通钢的高层考虑到改制分流的职工情绪,所以才未涨工资。
清算与撤股
按建龙方面说法,吉林钢铁他们要定了,但“优特钢项目”能否收入囊中,还要打个问号
今年7月,上述矛盾还未化解,新的问题又激化了通钢员工。
7月22日,吉林省政府决定同意建龙集团增资扩股的方案。建龙集团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旗下矿业公司股权,向通钢集团增资控股,建龙持股将超过50%。
此番增资扩股还涉及一个问题。据资料显示,根据吉林国资委2007年《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奖励股权管理办法》,对2002年度至2004年度内担任领导职务的经营管理者,奖励9990万元,此作为注册资本,占到通钢集团的2.5668%。
吉林省国资委一位人士称,可能有高管以为此股权为个人所有,但实际《办法》提到的奖励股权为有限所有权,即奖励股份持有人不可采取继承、转让、担保和偿还债务方式等处置奖励股份。奖励股份持有人是国有董事的,由代管机构代保管其应得的红利,国有董事任期结束或者退休、调任离任的,可确认后分红。
2007年9月19日,通钢管理层持股股权变更为吉林省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持有。当日,孙玉斌代表管理层股东对上述股权变更进行了确认。
今年,省国资委再度引进投资者,一方面代表通钢的管理层将失去控制权力,同时也被排除在股东之外。
7月22日,省国资委宣布通钢重组方案,通钢集团董事长安凤成及鞠忠、胡品、孙玉斌等其他几位高管拒绝签字。
唯一签字的只有集团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崔杰。
而通钢内部有关职工解释的高管不签字的另一层原因是,通钢一位高管很多亲属在集团内任职,家族成员在其中担任分厂小中层的至少10人以上。还有亲属办的大量关联公司,每年利润达数千万元。而控制权一旦让位建龙的话,这些寻租利益将难存续。
7月24日,建龙派驻通钢的陈国君被殴致死。通化警方全力追捕“7·24”事件的组织策划者,但至今还未有消息。
8月5日,安凤成被免职同时,崔杰被任命为通钢集团党委书记。
与此同时,吉林省国资委正着手做的一件事情是,为建龙“清算、撤股”。
这实际上,又回到了建龙提出的股权分立。按照建龙方面的说法,吉林钢铁他们要定了,但是“优特钢项目”能否收入囊中要打个问号。
而吉林省国资委也打消了一个顾虑,是建龙决定永不参与重组通钢的,所以国资委不存在违约赔偿问题。 |